“柯柯牙精神”繪就北疆去九宮格講座綠色畫卷_中國網

提到阿克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阿克蘇的蘋果、阿克蘇的白杏……

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這里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也是龜茲文化和多浪文化的發源地。但多年以前,這里曾是一片土壤貧脊、黃沙彌漫的亙古荒原。

“一年要吃兩斤土,白天不夠晚上補”,風沙肆虐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產、生活。20世紀80年代,阿克蘇地區開始啟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工程—柯柯牙荒漠綠化防護林工程,通過引洪灌溉、撒播檉柳和梭梭種子、灌木刈割促枝,促進綠洲外荒漠植被恢復。經過40多年的艱苦建設,一座綠色長城在萬里風沙線上拔地而起。如今,這里不僅實現了從沒有綠到一抹綠再到連片綠的美麗變遷,同時帶動了周邊數百萬畝特色林果業種植,真正實現了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

鹽堿地上奏響“綠色協奏曲”

在柯柯牙紀念館,一位年逾80歲的大娘專程帶著一家大小前來參觀,她告訴記者,在阿克蘇地區,路上隨便問一個人,幾乎人人都有植樹的經歷。每年阿克蘇地區的干部群眾都會參加春秋兩季的植樹造林活動,這已成為當地約定俗成的大事。

柯柯牙,是天山南麓阿克蘇河與臺蘭河之間沖擊臺地上一片溝壑縱橫、砂礫密布、鹽堿嚴重的荒漠。上個世紀80年代,每年3月到5月,這里黃土彌漫、小班教學浮塵蔽天。

柯柯牙鹽堿地土壤 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柯柯牙是阿克蘇地區、溫宿縣城區風沙危害的主要策源地。阿克蘇地區要想改變異常惡劣的氣候,獲得良好的安居環境,就必須首先解決風沙策源地生態環境的問題。但根據當地相關部門的檢測結果,柯柯牙地區的土壤含堿量相當高,平均含鹽堿量為2.87%,最高可達9.87%,遠遠超過了國家規定的鹽堿含量不得高于1.0%的造林標準。“年年種樹年年荒,年年種樹老地方”曾是這里植樹造林的真實寫照。

1986年以頡富平書記為首的時任地委領導班子決定在柯柯牙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彼時,在國家未列項的情況下,依靠全民力量開展義務植樹造林,困難可想而知。修渠引水、修路、平地、壓堿,柯柯牙干部群眾以天為被,以地為席,搭草棚,住地窩,同種一棵樹,同吃一塊馕,用十字鎬劈開了一塊塊土地,用坎土曼挖出了一個個樹坑。

在這個過程中,“自力更生、團結奮斗、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柯柯牙精神”由此孕育形成,并以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勢在阿克蘇傳承延續。

柯柯牙紀念館副館長阿衣尼格爾·艾麥爾說到,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實施以來,阿克蘇九任黨政班子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任接著一任干,打造了一個“人走政不息”政貴有恒的執政范本。各民族兄弟姐妹親如一家,共同學習造林技術。從1986-2020年,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20.26萬畝。

40多年來,全民義務綠化大軍成為阿克蘇地區筑牢北疆綠色長城的堅實力量。阿克蘇發揚“柯柯牙精神”,依托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筑起了一道寬60公里、長386公里的“綠色長城”,阿克蘇地區森林覆蓋率從3.35%提高至如今的9.06%,成功阻止了沙漠入侵綠洲,保護了各族群眾賴以生存的家園。

擇一事,終一生,兩代人接力續寫造綠治沙故事。今年79歲的依馬木·麥麥提曾任柯柯牙三北防護林管理站第一任站長兼黨支部書記。原本在塔里木大學教授果樹栽培的他,出于對家鄉的愛,自1985年來到阿克蘇地區林業處工作,1987年3月,任柯柯牙林管站首任黨支部書記、站長。

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依馬木經常廢寢忘食,澆水、施肥、管護日夜兼程,累了,就在樹苗下打個盹;餓了,就拿個馕就著水渠里的水咽下去。終于在1987年,在已栽植的2000畝樹苗試驗中,實現了87.5%的成活率。

阿克蘇地區原柯柯牙三北防護林管理站站長依馬木·麥麥提接受本網記者專訪

中國經濟網記者裴小閣/攝

2001年,依馬木退休之后,依舊發揮余熱,積極活躍一線,時不時在新疆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阿克蘇地區分校、各縣市農廣校分校等多個單位做培訓工作,幫忙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員和果農。在依馬木心里,這輩子最驕傲的兩件事,一件是當老師,另外一件就是在柯柯牙種樹。

從小就跟著父親植樹的艾斯卡爾·依馬木,如今接替父親的使命,成為阿克蘇地區林業和草原局的一名護林員。

“柯柯牙的每一棵樹基本上都有我的辛勤付出,要么給它修剪過,要么給它放過水,要么給它施過肥。”艾斯卡爾這樣談道。

看著柯柯牙和阿克蘇地區的生態環境一天天越來越好,艾斯卡爾深刻地意識到,植樹造林是造福子孫的工作,可以改善惡劣的自然環境,讓家園生態越來越美。他希望兒子將來也可以像自己和父親一樣真正愛上林學,愛上植樹造綠這項事業。“雖然林草工作難免辛苦,但只有我們都把樹種好了,這樣我們的教學家園才會變得美麗,才能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聚會是金山銀山’的美好愿景。”

荒漠戈壁變成了“金山銀山”

阿克蘇地區不僅要有生態林,而且要有經濟林。有了經濟林,才能更好反哺生態林。

30多年前,阿克蘇地區的林果業發展一窮二白。1987年,柯柯牙綠化工程一期啟動后,阿克蘇地委開始出臺獎勵政策,吸引農民承包果園。來自疆內疆外的人紛紛來到這里安舞蹈場地家置業。在接下來的三十多年時間里,茫茫戈壁漸小樹屋漸被改造成為綠洲果園,成為阿克蘇地區當地各族人民群眾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阿克蘇地區柯柯牙果樹林 中國經濟網記者 裴小閣/攝

如今,在阿克蘇地區數百萬畝的特色林果當中,有蘋果、核桃、紅棗、香梨、鮮杏、葡萄等多個果品。每到收獲的季節,滿眼都是瓜果飄香。林果生產示范基地、果品精深加工企業數量持續攀升,林果業發展不斷提質增效,經濟林比重的加大和政策優惠不斷持續進一步增強了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如此良性循環,經濟增收有效反哺了整個阿克蘇地區的綠化進程。

搞林業經濟,讓老百姓有收益、得實惠才是硬道理。數據顯示,2022年,阿克蘇地區林果產量、產值均列新疆第一位,特色林果種植總面積達到450萬畝,果品產量262萬噸,總產值186億元,林果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1/3左右。

柯柯牙村村民徐德文老家在河南信陽,2003年他選擇來到柯柯牙鎮種植蘋果樹。18年過去了,如今自家房子有了,車子買了,兒子也結婚娶媳婦了。徐德文說道,有政府的牽線搭橋,每年不少內地老板都會來到柯柯牙收購蘋果。“我這邊9.5畝的蘋果,前年賣了29萬,去年賣了18萬,畝產3~5噸家教左右。有時候,每斤蘋果最高可賣到6元。只要沒有自然災害,幾乎年年都賺錢。”

同樣,柯柯牙村村民劉向陽也是經果林發展的受益者。2009年3月,劉向陽從安徽來到柯柯牙承包十余畝果園創業,“以前經濟不寬裕,手里存不到錢,現在十幾畝地每年都能往銀行存個十萬、八萬。”

生態環境好了,來阿克蘇旅游的人也多了。

2018年9月16日,阿克蘇和山西右玉、浙江安吉、河北塞罕壩林場、陜西延安共同簽署了“生態文化旅游發展聯盟”協議。如今,采摘游、鄉村游、冰雪游、滑雪場、民宿、溫泉……吸引了一批批疆內外游客前來。據統計,2023年,阿克蘇地區累計接待國內游客834.55萬人次,同比增長115.7%,實現旅游收入44.65億元,增長127.85%。

“美”了生態 “美”了百姓生活

近年來,阿克蘇地區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統籌推進一體化治理。

繼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后,阿克蘇地區相繼實施阿克蘇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空臺里克百萬畝荒漠綠化工程、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建起了“天山塔河雙廊道,五源一干兩綠洲”的生態保護框架體系。2022年5月13日,新疆首個入選全國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項目在阿克蘇地區集中開工,計劃用三年時間總投資超50億元,對阿克蘇河流域生態環境進行綜合改造提升,續寫柯柯牙的綠色新篇章。

現在的阿克蘇,由過去的“見縫插樓”到現在的“見縫插綠”,街頭綠地、街心公園、城市水系、生態景觀遍布城區,真正實現了“百米見綠,五百米見園”的美好構想。

樹長大了,周邊的生態環境也慢慢開始好起來。如今,阿克蘇地區沙塵天氣不斷減少,從1980年的100多天降至2022年的30天左右。降雨量增長一倍至120mm,人工林面積從早期的74.01萬畝躍升至566萬畝。

如何以更大力度、更穩健的措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守護300余萬阿克蘇地區各族兒女的民生福祉,是新時代擺在地委領導班子面前的新課題。

今年,阿克蘇地區緊緊圍繞打好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這條主線,阿克蘇地委、行署先后召開4次專題會議安排部署,分管領導13次實地踏查推進,進一步明確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作戰方式、作戰路徑和時序進度,確保不獲全勝絕不收兵。

阿克蘇地區林業發展保障中心書記周長凌談到,阿克蘇林保中心圍繞防沙治沙展開了一系列具體行動,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實地踏查推進,在對阿克蘇地區水土條件,大風途徑及影響范圍,實地調研和充分論證后,編制防沙治沙中長期規劃。依附自然稟賦,確定阿克蘇防沙治沙的空間布局。以保護綠洲生態安全為核心,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綜合防治、系統治理、可持續發展的防沙治沙戰略,制定了“打贏三場戰役(綠洲內部殲滅戰、重點區域攻堅戰、個人空間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我們嘗試開展光伏發電抽取微咸水進行灌木造林,擴大肉蓯蓉接種規模,建設肉蓯蓉種子生產基地。”

一部綠色發展史,幾代薪火相傳人。如今,阿克蘇地區道路兩旁隨處可見筆直堅挺的新疆楊,一如“柯柯牙精神”在阿克蘇地區常駐永青。

艾斯卡爾談到,他時不時會開車帶著兒子去阿克蘇國家濕地公園走走看看,感受不斷變好的阿克蘇人居環境。“四月開始,天氣回暖,這時候河邊的草長出來了,花也開了,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河里游的,悠閑地在里面漫步,感覺很好。” (中國經濟網記者 魏金金 裴小閣 張相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