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去九宮格護好“未成年”,讓上網更安全_中國網

保護好“未成年”,讓上網更安全

——“透視‘防沉迷’”系列報道(上)

閑時“刷一刷”、偶爾“看一看”、隨手“拍一拍”……未成年人是網絡時代原住民,互聯網在幫助其成長、豐富其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之產生的網絡沉迷問題也引起人們擔憂:癡迷上網,未成年人浪費大量學習時間,還面臨多重風險——一些應用軟件為牟取暴利,將不良信息向未成年人傳播,誘導沉迷。

為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網絡平臺紛紛上線“青少年模式”或“防沉迷”見證系統。它們的實際效果如何?怎樣更好引導未成年人科學用網?

手機成了“游戲專用”

“剛放暑假,孩子就泡在網上玩九宮格游戲,怎么拽都拽不出來。”這些天,河北省石家莊市的黃先生愁壞了。每天下班回家,都看到孩子在電腦桌前打游戲。“我們為孩子列了一個‘暑期戶外活動計劃’,孩子沒一丁點興趣,只想打訪談游戲,我一氣之下,把網線拔了。”黃先生抱怨,孩子太難管了,為拔網線這事兒,已跟他“冷戰”了一個星期。

北京市民李女士也很鬧心。她和丈夫一個在銀行工作、一個供職于證券公司,平日里忙得不可開交,上小學的孩子主要交給老人照看。為暑假在線學習方便,夫妻倆給孩子買了一部手機,屏幕上方還貼了4個字——“學習專用時租”。

沒想到,“學習專用”很快變成了“游戲專用”。“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對孩子在網上做什么不太了解。要不是問我們‘孩子盯著手機一看就是仨小時,是不是對眼睛不太好’,我們都沒發覺事情的嚴重性。”李女士說,她和丈夫檢查了一下孩子的手機,發現已安裝了十幾款游戲軟件,有的賬號注冊人竟然是孩子爺爺。原來,孩子偷偷拿來爺爺的身份證,還以給爺爺拍照的名義,進行人臉識別,完成實名注冊程序。

如今,互聯網已成為未成年人娛樂、休閑的重要工具,網絡沉迷問題日趨嚴峻。由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小學階段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5%以上,玩手機游戲的未成年網民比例達到62.8%。未成年網民中認為自己非常依賴或比較依賴互聯網的比例為20.2%。另一項調查顯示,33.4%的青少年對“我不能忍受沒有手機”表示同意。

“防沉迷”防不勝防

為解決網絡沉迷問題,各類互聯網平臺都上線了“青少年模式”或“防沉迷”系統。

據了解,這類系統發軔于2019年由國家網信辦牽頭、在一些網絡平臺試點上線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后來行業內出現的“未成年人模式”“防沉迷模式”,雖然叫法、形態各異,但有著明顯的共性特征,包括限制使用時間、減少充值打賞等使用功能、過濾不適合未成年人觀看的內容等。

記者下載了數十個應用較為廣泛的游戲及娛樂類軟件,發現全部都有“防沉迷”系統。比如,在某直播平臺,打開“設置”菜單就可以直接開啟“青少年模式”,限制每天最長使用時間,且無法進行打賞、充值、提現等操作。用戶開通、關閉青少年模式均需輸入密碼。

然而,不少家長表示,“防沉迷”系統雖有一定效果,孩子上網時間確實減少了,但對一些不服管的“熊孩子”來說,仍然防不勝防。

“孩子總能想方設法繞過限制,單憑一個‘防沉迷’系統,很難徹底消除孩子對網絡的依賴。”北京市朝陽區居民張女士說,“不知道孩子怎么偷看到我設置的密碼,直接把‘青少年模式’關閉了,還有的平臺盡管設置了‘青少年模式’,但只要把APP卸載重裝,就能恢復原始模式,輕松繞過限制。”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部分大型網絡平臺建立了“防沉迷”系統主動觸發機制——可通過地理位置判定、用戶行為分析等技術手段,甄別未成年用戶,然后自動切換到青少年模式,但多數平臺都還處于手動啟用狀態,無法有效識別用戶是否“未成年”。有些應用軟件甚至打著可繞過“青少年模式”的旗號,誘導未成年人充值,這些削減了“青少年模式”的保護作用。

除了網絡平臺本身的漏洞,部分監護人網絡素養缺失,也是未成年人繞過“防沉迷”系統的原因之一。

有網絡平臺統計,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賬戶中,超六成賬戶有家長幫助通過人臉識別的情況。即人臉識別由賬號實名人(成年人)驗證通過,這說明很多家長是知道和一定程度上允許孩子玩游戲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認為,家長是保護未成年人的第一道防線,應主動了解未成年人賬號和使用模式中可以進行的權限設置,根據孩子特點進行選擇和設置。

既需“堵”,也要“疏”

目前,未成年人用網低齡化趨勢愈發明顯。有調查顯示,“A世代”(2010年后出生群體)更早地接舞蹈場地觸互聯網,生活的數字化程度更高。大部分未成年人在上小學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且出生時間越晚,該比例就越高。

為了切實保護好未成年人,針對“防沉迷”系統中的一些技術漏洞,國家有關部門不斷加大監管力度,發布《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對未成年人游戲時間和消費等方面提出明確規定。

一些互聯網企業也在探究如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如擴大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解決“孩子冒用家長身份信息繞過監管”的痛點。面對家長苦惱的“退出卸載后重新進入就會令模式失效”問題,有的平臺開始調整,當賬號已在“青少年模會議室出租式”狀態下,即使卸載重裝或是登錄不同終端設備或操作系統,都會強制進入“青少年模式”。

不久前,騰訊游戲升級上線了“防沉迷四件套”管理工具,涵蓋“一鍵禁玩禁充”“自我賬號管理”“綠色手機上報”以及“一鍵屏蔽陌生人”四大功能。這是騰訊游戲在實名認證、限時限充、人臉識別等“防沉迷”舉措基礎上,推出的更為細化的“防沉迷”功能。

不難發現,圍繞“防沉迷”系統的技術設置正在變得愈發精細,但措施千萬條,效果第一條。專家認為,“堵疏結合”是未來“防沉迷”需要努力的方向。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媛媛提出,針對未成年人“觸網”方式多小班教學樣化的特點,應該保護與疏導并舉,實現網絡把關的精準化,同時大力開展“功能性游戲”研發,推動游戲在教育、科普、職業訓練、文化素養培育等社會價值領域的有效應用,實現人治機治、協同共治。(記者 盧澤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