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聯合國旅游組織日前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鄉村”名單,我國申報的云南阿者科村、福建官洋村、湖南十八洞村、四川桃坪村、安徽小崗村、浙江溪頭村、山東煙墩角村7個鄉村入選小樹屋。至此,我國“最佳旅游鄉村”總數達15個,位居世界第一。
小小鄉村,何以揚名世界?我國“最佳旅游鄉村”,何以總數最多?
從本期分享的四個“最佳旅游鄉村”的蝶變故事里,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一線講述】
浙江省龍泉市溪頭村景色。新華社發
擦亮非遺招牌,把窯火做成文旅IP
講述人:浙江省龍泉市溪頭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曾志華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來到寶溪,藍天、白云、溪水,蟲鳴鳥叫,入眼入耳,讓人如癡如醉。
溪頭村原是一個隱匿于甌江、閩江、錢塘江三江源頭的偏遠小山村,如今走上世界舞臺,成為享譽世界的“最佳旅游鄉村1對1教學”。作為這些變化的親歷者、見證者,我深感自豪。
過去,村里可沒這么美,成堆的垃圾順流而下,溪水變成“牛奶河”。于是,拆違治亂、治水興村被提上議程。但兩千多口人的村子,要讓每個人都積極配合并非易事。幸好村里的老支書梅云飛率先站出來,關停了自己的木料作坊,為全村人立了榜樣。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紛紛響應,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原本計劃需要一年的拆改任務,“牛奶河”又恢復了原來的清澈。
環境好了,但如何讓村子的人氣旺起來、村民富起來,成了新的難題。正當我們愁眉不展的時候,機遇來了。
2009年,龍泉九宮格青瓷傳統燒制技藝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時我就覺得這是老祖宗留給溪頭村的寶貴財富。因為溪頭村保存著世界上最大的古龍窯建筑群,是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傳承地。
于是,我們對7座近現代龍窯作坊、清代瓷土礦場、水碓等遺跡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并每月舉行“不滅窯火”傳統龍窯燒制體驗活動。每當夜幕降臨,我走在村里,看到龍窯內火光熊熊,就好像看到了溪頭村未來的希望。這些非遺項目吸引了眾多青瓷小樹屋愛好者和游客前來,溪頭村的名字也開始在外界傳開。
要想讓鄉村旅游真正火起來,僅靠這些還不夠。就在我們尋找新的突破點時,首屆國際竹建筑雙年展落戶溪頭的消息傳來。這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迅速邀請11位建筑設計師,建造出了蔚為壯觀的竹建筑群。這些建筑不僅展示了竹子的無限可能,更讓溪頭村的鄉村旅游迎來了“爆點”。
我們把“不滅窯火”做成響當當的文旅IP,吸引了眾多游客。如今,村里70%的村民從事旅游業。從改善環境,再到搭上非遺這艘“巨輪”,我們的鄉村全面振興路越走越寬,溪頭村越來越美,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四川省理縣桃坪村桃坪羌寨景色。新華社發
留住民族風情,才能留住更多游客
講述人:四川省理縣桃坪村村民龍小瓊
桃坪村入選世界“最佳旅游鄉村”的消息傳回來,我們村一下子沸騰了。這些年來,我們嚴格保護千年古羌寨,并通過合理的旅游開發,讓更多人了解羌族文化。這次得到國際上的認可,大家既欣慰又興奮。
桃坪羌寨始建于西漢時期,以古堡為中心,筑成放射狀的8個共享空間出口,出口連著甬道構成路網,本寨人進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宮。羌寨從2000多年前沿用至今,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藝術“活化石”。
我就在寨子里長大,這些迷宮是我和小伙伴們玩游戲、捉迷藏的絕佳場所,承載著我們幸福的童年。后來,我外出求學,了解到鄉村旅游是怎么回事,畢業后便萌生了利用祖宅發展旅游,向游客活態推介羌族文化的想法。
桃坪羌寨毗鄰國道,距成都150多公里,過路游客多。我們的父輩常常背著蘋果等土特產到路邊去賣。我就想,為什么不把游客請進寨子里來?這樣既可以賣土特產,又可以展示我們悠久而獨特的羌族文化。
于是,我們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裝,到公路邊唱歌跳舞吸引游客,并邀請他們到寨子里參觀。許多游客對我們的建筑、美食、歌舞等很感興趣,愿意多停留些時間來深度體驗。正好我家祖宅就是“羌王碉樓”,既有放哨瞭望用的碉樓,也有很多功能各異的房間。我就將它改造成羌家酒店。
桃坪羌寨的游客越來越多,逐漸超出了老寨子的承載能力。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千年古寨,我們將接待游客食宿的酒店遷至“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修建的新寨。新寨有現代化的設施,但住的依然是羌族特色的房屋,吃的也是羌族特色美食,游客有了更好的食宿體驗。老寨則專門展示羌族文化。我們將祖宅改為羌族博物館,向游客展示獨特的建筑藝術,并展示羌族老物件和羌族非遺技藝等。新寨與老寨分開布局,既提升了接待水平,又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展示羌族文化,這樣的做法得到了游客的普遍認同。
那些巍峨的碉樓、獨特的羌族歌曲、舞蹈、服飾和習俗,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作為桃坪村村民,我們有責任將這些優秀的文化保護好、傳承好。
游客在福建省南靖縣官洋村游覽。新華社發
融入民風民俗,領略土樓獨特魅力
講述人:福建省南靖縣官洋村黨支部書記簡文炯舞蹈教室
“你們來這里就對了,這里一定不會讓你們失望的。”那天,當我接到官洋村入選聯合國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的電話時,我轉身笑著對正在辦理入住手續的游客說。
看著官洋村越來越熱鬧,住下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我就知道當初的決定沒有錯。
2008年,福建土樓申遺成功后,坐落于福建土樓南靖云水謠景區核心區域的官洋村,以其溪邊8棵幾百年樹齡的古榕樹、3公里多的鵝卵石古道、豐富的土樓人文景觀,吸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從事旅游業的村民日益增多,民宿開始冒頭。
與此同時,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大課題,就是要通過改善土樓內外部環境、活化利用土樓閑置空間等方式,對土樓進行再保護、再利用,讓土樓“活”起來,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我是地地道道的官洋人,從我的觀察來看,土樓只有居住功能是滿足不了游客需求的。舒適也很重要,大有文章可做。
于是,我們從一處老土樓入手,到外地取經,對裝修風格、配套設施、空間布局來一場頭腦風暴。在保持整體建筑風貌的同時,改善土樓內部空間,讓民宿居住更舒適。
原來的房間是夯土墻、樓板是木板做的、屋頂是瓦片,隔音差,我們就加裝隔音材料,讓上下、左右的房間不再互相干擾。而土樓內,我們按星級酒店標準進行裝修配套,讓游客感受到土樓淳樸風貌的同時,又能享受到舒適的住宿體驗。
除了舒適,文化也為土樓民宿加分。我們把當地美食、土樓夯土技藝、農耕文化、土樓民俗等融入民宿中,這樣一來,民宿客人不僅可以吃到當地美食,也能手工制作土樓模型,參加當地釀酒、舞龍舞獅等活動,充分了解、體驗土樓人家的民風民俗。這樣的民宿推出后,深受游客青睞,13間客房總是全滿。村民看到后,紛紛過來“取經”。
我還和村民一起挖掘、推廣本地特產和美食,讓它們成為鄉親們增收致富的來源。目前,全村約有民宿及飯店120多家,95%以上的經營者都是村民,土樓老茶、糯米酒、柿子餅、洛神花等土特產成了香餑餑。游客來了官洋村,在土樓里品嘗土特產,別有滋味呢。
山東省榮成市煙墩角村景色。新華社發
保護自然生靈,大天鵝“帶火”小漁村
講述人:山東省榮成市煙墩角村黨支部委員曲光成
近日,我前往哥倫比亞卡塔赫納,參加聯合國旅游組織2024年“最佳旅游鄉村”頒獎儀式。那一刻我仍不敢相信,我們煙墩角這個膠東小漁村,竟然能出現在這么大的舞臺上。
煙墩角村所在的榮成市是國內最大的大天鵝種群越冬棲息地。每年10月開始,近萬只大天鵝從西伯利亞等地,飛越數千公里來到這里越冬。除了榮成大天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煙墩角村是大天鵝集聚最多的地方。作為發展旅游產業的鄉村,大天鵝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
大天鵝之所以“落腳”煙墩角村,是因為村里鄉親們把它們當作“親人”看待。為了歡迎久別離鄉的天鵝們,村民拿出最大的誠意來款待:擔心驚擾到天鵝休息,村民們不約而同地改掉了春節放鞭炮的習俗;怕天鵝寶寶們“吃不飽”,大伙便自發組建起巡護隊,給它們“開小灶”;大天鵝對棲息環境的要求很苛刻,為留住天鵝,我們毅然將村集體經濟主要創收來源的水產品加工廠、造船廠等企業搬離海灣。久而久之,原本對人警惕性很高的大天鵝,現在跟鄉親們、游客們可親了。鄉親們都說,我們跳廣場舞時它們不閃也不避,好像在觀看我們跳舞一樣。
從幾十只到上百只,再到上千只,大天鵝的集聚造就了“萬頃湖天碧,一家教場地池雪花白”的動人景色,吸引了大批攝影愛好者、美術學院學生和游客的到來。越來越旺的人氣,進一步放大了煙墩角村旅游的“經濟效應”。
我們依托村中被譽為“活的中國生態建筑標本”的沿海傳統民居——海草房,鼓勵村民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海草房民宿和漁家樂。村里在開展傳統村落保護以及海草房維護性修葺和保護性開發過程中,打造了特色研學品牌和寫生基地,發展起了研學、寫生、藝術攝影等系列產業。去年,煙墩角村接待游客5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2000多萬元。
環境美了,天鵝多了,生意火了。但煙墩角村人將始終堅共享會議室守一個信念:只有更好地保護環境、保護大天鵝、保護海草房,才能把這文旅“金飯碗”端得更牢。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陳海波、陸健、李曉東、宋喜群、馬躍華、周洪雙、李志臣光明日報通訊員蔣加麗、李鐘蕓、于淼、李小琴、李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