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咖啡和非遺穿身上,佤族織錦“去九宮格空間自生香”驚艷世人_中國網

第二十二屆中國昆明國際花卉展上,西盟縣展出的咖啡紗線佤族織錦產品吸引了不少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攝

10月18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翁嘎科鎮班弄村六組的娜香結束了在力所鄉佐擴村的培訓。6天里,在這個離她家40多公里的村寨,她教授40多名村民學習佤族織錦技藝。這是她10月以來參與的第二次培訓,今年的第九次。

與以往不同,在最近的培訓里,娜香會教學員們如何將咖啡紗線用在佤族織錦里。學員們很好奇,她解釋:“咖啡紗線織錦賣得很火。”

瑜伽教室今年7月,在昆明舉行的第八屆中國-南亞博九宮格覽會(以下簡稱“南博會”)上,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帶來咖啡紗線織錦產品,成為咖啡產業展館的爆款,開展當天,佤族織錦西裝、領帶、圍裙、圍巾、披肩等便被大量預訂,簽下了一批訂單。北京、上海的采購商買下了班母村一半的咖啡師圍裙庫存。

“我們現在不擔心產品是否賣得出去,而是擔心怎1對1教學么順利完成訂單。”班母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濤說。

咖啡紗線讓佤族織錦有了更高辨識度

普洱是我國咖啡主產區之一;西盟的佤族織錦技藝是國家級非九宮格物質文化遺產。2023年,到班母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干部陳濤,把這兩樣東西結合在了一起。

初到班母村,在走村入戶時,看見佤族婦女制作的佤族織錦服飾、挎包、被面、床單、毯子等,陳濤總是愛不釋手。

佤族織錦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織錦之一,其紡織工藝是佤族婦女從十三四歲就要開始學習的一門技能。

佤族織錦用的主要是棉和麻。以棉紡織為例,從種棉、采花、軋花、彈花、卷筳、紡紗、導紗、上漿、整經、上機到加工為成品,有完整的工藝。染色的染料從生活環境里的動植物、礦物中就地取材,如紫膠蟲、密蒙花、白背楓、藍靛草、麻栗樹皮、黃土、茶葉、玉米粉、小飯豆等。

佤族織錦的九宮格織造使用的是踞織機,即腰機。織造時織工坐在地上,在腰部系一條腰帶,雙腿伸直蹬住卷經軸,利用腰部和腳的力量將經紗繃直,然后左手用一根細竹竿引導,右手用挑花刀挑花。挑花較為復雜,要加入上、下挑花格板。織造的紋樣表達著佤族對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的熱愛。比如,牛頭紋是對牛的喜愛,波形紋是對火的崇拜,十字紋是對太陽、星星的尊崇,菱形紋象征種族繁衍;茅草紋和松鼠牙紋來源于茅草和松鼠牙齒,象征著堅韌和堅毅。佤族最喜歡的顏色是黑色和紅色。黑色代表著“萬物有靈”和男性的結實、勤勞;紅色代表著能驅散黑暗、帶來溫暖和希望的火焰。

佤族織錦是佤族人民智慧的結晶。通過閱讀紡織專業技術書籍,陳濤了解到許多佤族織錦傳統工藝的知識。但同時她也意識到,這一傳統文化和市場仍有距離,要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它,需要一個鏈接。

如今在西盟,佤族婦女已不再自己紡織棉線,都是從村鎮周邊的小商店或找批發商購買。但在成千上萬的紗線品種里,她們能接觸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和眾多的年輕人一樣,陳濤也是一名咖啡愛好者,喜歡咖啡的周邊產品。一次偶然的機會,咖啡紗線觸動了她。

今年3月,她前往上海參加中國國際紡織紗線展覽會,在眼花繚亂、不計其數的紗線品種里,她找到了咖啡紗線。

生產商介紹,隨著我國咖啡市場不斷擴大,對咖啡渣回收利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近年來,致力于綠色可持續性發展的紡織行業,已將咖啡渣生產的紗線用來制作咖啡面料、咖啡服裝、咖啡被、咖啡毛巾、咖啡鞋墊等。咖啡渣的吸附功能、疏松多孔的結構,使咖啡衣服有抗氧化、防紫外線、抗菌、控制異味、快干等功能。

此后的幾個月里,在設計師、生產商、村民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陳濤當初的設想“把咖啡和非遺穿在身上”實現了。

當用云南咖啡渣生產的紗線運到班母村后,村里的佤錦紡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咖啡紗線織出的佤族織錦,開發成服裝、床上用品、窗簾、抱枕、玩偶、掛件等產品,一些咖啡企業連鎖店紛紛定制佤族織錦掛件、茶席,讓古老的織錦成為潮流文化。

“用咖啡紗線作為橋梁,喜歡咖啡的青年會因咖啡的周邊關注到佤族織錦。現代和傳統的碰撞,滿足了青年對環保、時尚的追求,也讓佤族織錦有了更高的辨識度。”陳濤說。

“老手藝”變“新產業”

39歲的娜香是西盟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佤族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初中畢業時跟著媽媽娜洪從曬線、繞線、搭線、織布等環節開始學習佤族織錦,18歲時就能獨立完成織布的全過程。她擅長編織佤族織錦、牛頭包、手工披肩等用品,還能根據顧客的需求編織各種圖案的服飾。這項手藝一年給她帶來3萬元左右的收入。

“這幾年政府越來越重視我們。”娜香說,從2014年起,她被不少單位聘為佤族織錦培訓班實操指導教師,到各鄉鎮村寨手把手向學員傳授編織技藝。去年以來,培訓班明顯增加,參與培訓的學員最多的一個班有100人。她現在的主要工作就是擔任指導教師和設計、編織佤族織錦。

“加大佤族織錦培訓力度”,是《西盟佤族自治縣推動“錦繡西盟”佤族織錦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年-2025年)》的一項內容。根據計劃,2024年,西盟要發展織錦從業人員4000人。這一計劃,讓娜香等一批佤族織錦手工藝人大放異彩,培訓不僅推動了更多群眾傳承發展織錦技藝,也提高了鄉村手藝人的制作水準。

佤族織錦手工技藝歷史悠久,靠的是口口相傳,沒有太多文字資料,由于織錦產業發展起步晚,當地工坊小、弱、散,織錦產品創新和融入現代元素少,市場推廣不足。

針對這些現狀,西盟縣相關部門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走訪村寨技藝能人,記錄、拍攝、收集了織錦的傳承譜系、色調搭配、紋樣圖案、技藝特點等大量資料。推動披肩、服飾、茶席、如意帶家教、牛頭包等佤族織錦代表性作品進入中國家紡博物館、省市博物館等展館進行收藏保護。

2023年12月,西盟縣成立了由多部門組成的佤族織錦專班,提出了10個工作目標:完善一個工坊體系、建成一個實訓基地、改建一個體驗中心、打造一個織錦產業村、開展一系列織錦技能培訓、培育一個文化品牌、新建一個織錦車間、成立一個織錦協會、組建一個營銷平臺、構建一個利益聯結機制。

專班還起草了佤族織錦產業發展聯農帶農機制、佤族織錦分工坊認定和管理辦法的方案,以完善織錦產業發展體系,推動織錦產業規范運行。組建了研發團隊,提升織錦工藝,開發了服裝、挎包、香包、首飾、茶具、筆記本、抱枕等20余款佤族織錦文創產品。

專班還帶領手工藝人們前往上海、昆明參加旅游節、旅交會、南博會、文博會、茶博會、花博會等大型活動,到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展示佤族織錦技藝和產品,加強了他們與其他非遺項目之間的互動交流,讓他們看到了“織錦+”跨界融合的廣闊市場。

在“織錦+文創產品”“織錦+文藝精品”“織錦+勞務品牌”“織錦+全域旅游”的推動下,佤族織錦產品的銷售量日益增加,融合發展正在推動佤族織錦從“老手藝”變成“新產業”。

在今年的培訓中,娜香發現,年輕的學員在增加,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年輕男性加入進來。

“非遺的傳承和發展需要技藝,更需要智慧的支撐。”西盟縣佤族織錦專班的一位負責人說,培訓班的開設就是將非遺傳承開放給社會,從社會吸收非遺人才,擴大非遺傳承人培養范圍;過去,評價傳承人是否合格的首要條件是“師徒傳承能力”,而如今,“文化創新能力”已與“師徒傳承能力”并列為首位,由此可見創新在非遺項目傳承中的重要性。

“立于傳統,勇于創新,是非遺傳承和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這位負責人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 實習生 白帆 楊興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