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徐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_ 中國發展門戶網-OSDER奧斯德汽車材料國家發展門戶

requestId:68c1be77f29c10.71425603.

  2015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建設“強富美高”新徐州總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實施“八項工程”,全力推進“三重一大”,主動適應新常態,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全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

  一、綜合

  經濟增長水箱水保持穩定。初步核算并經省統計局核定,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319.8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04.76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355.06億元,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2汽車機油芯460.06億元,增長10.2%。人均GDP達61511元,較上年增長9.0%。

   2010-201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與增速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調整。全市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9.5:44.3:46.2,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較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首次超過二產1.9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實現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轉變。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505.26億元,同比增長11.3%,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6.2%,較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高耗能產業產值增長7.1%,增速低于規模以上工業1.4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

2010-2015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情況

  物價水平溫和上漲。全市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較上年上漲1.5%,漲幅較上年回落0.6個百分點。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仍面臨著較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問題,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增長動能有所減弱,部分企業生產經營仍較困難,結構轉型升級正處在爬坡過坎關鍵時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較突出。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形勢較好。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104.41萬畝,同比增長0.4%。糧食畝產426.4公斤,下降0.1%。糧食總產量470.92萬噸,增長0.4%,其中,夏糧產量202.60萬噸,下降1.0%;汽車材料秋糧產量268.32萬噸,增長1.4%。全年棉花產量2.60萬噸,油料產量11.20萬噸。

2010-2015年全市糧食總產量及增速

  現代農業較快發展。全年新增設施農業面積10.6萬畝,改造升級10.3萬畝,累計達204.45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22.0%,總量、占比連續十年保持全省領先;新增設施漁業面積0.49萬畝,累計達9.65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40.39萬畝,累計建成435.53萬畝。

  林牧漁業生產穩定發展。全年成片造林面積6.10萬畝,比上年增長35.0%。全年豬牛羊禽等肉類總產量101.45萬噸,同比增長1.7%;生豬、羊分別出欄550.88萬頭和437.14萬只,分別增長3.6%和4.8%,家禽出欄2.57億只,增長4.9%;年末生豬存欄299.61萬頭,增長0.2%,羊存欄228.85萬只,下降1.1%,家禽存欄9666.31萬只,下降1.0%。全年水產品產量18.79萬噸,增長1.0%。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至2015年末,全市250.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累計完成10375個村莊環境整治,改造農村危房3.3萬戶。年末有效灌溉面積767.14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08萬畝;節水灌溉面積453.40萬畝,當年新增47.40萬畝;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684.5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4.2%。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緩中趨穩。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2853家,較上年增加31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3%,其中,輕工業增長12.9%,重工業增長7.4%。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工業增加值增長1.3%,股份制工業增長10.8%,外商及港澳臺投資工業增長4.6%;國有控股工業下降6.6%,民營工業增長13.7%。

  企業效益總體穩定。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234.92億元,比上年增長7.7%;利稅1788.79億元,增長9.3%;利潤984.01億元,增長9.3%。企業虧損面為4.8%,較上年擴大0.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資產貢奧迪零件獻率、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分別為30.6%、8.0%和8.9%,均與上年基本持平。

  主導產業增長態勢汽車零件平穩。全市37個工業行業大類中,32個行業保持正增長,其中,產值前十位行業共實現產值8348.68億元,同比增長8.3%。全市重點培育的六大千億元產業產值達10989.58億元,增長7.7%,其中,食品與農副食品加工業、煤鹽化工業、建材業、裝備制造業分別增長10.4%、10.9%、7.8%和5.4%;冶金業增長10.5%,首次進入千億元行列;能源業下降5.4%。列統的188種產品中有64種產品產量較上年下降,105種產品產量增速較上年有所回落。

  先進制造業增勢較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醫藥制造業實現產值542.66億元,同比增長17.4%;專用設備制造業438.35億元,增長8.9%;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851.74億元,增長10.0%;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360.30億元,增長8.5%;儀器儀表制造業670.07億元,增長11.2%;汽車制造業61.68億元,增長10.0%。

  建筑業發展態勢平穩。全市年末資質以上建筑企業達430家,當年新增20家,其中,新增特級資質企業1家、一級資質企業4家、二級資質企業6家,二級以上企業共208家。全年實現建筑業總產值1361.22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1718.43萬平方米,增長1.0%,其中新開工面積5373.14萬平方米,增長15.6%。全年建筑業竣工產值1118.16億元,增長4.5%,竣工率達82.1%,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266.12億元,較上年增長16.5%。其中,國有及國有企業控股投資763.97億元,增長44.1%;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完成投資130.25億元,增長22.2%;民間投資2951.81億元,增長13.7%,其中,私營企業完成投資2010.31億元,增長16.6%。分類型看,項目投資完成3795.89億元,增長18.5%;房地產投資470.22億元,增長0.3%。

  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48.95億元,比上年增長16.5%;第二產業汽車零件進口商投資2344.68億元,增長18.1%;第三產業投資1882.49億元,增長13.9%。第二產業投資中,工業投資2309.56億元,增長16.8%,其中,制造業投資2070.58億元,增長18.5%;高新技術產業投資590.20億元,增長39.1%,占全市投資比重達13.8%,較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主要工業行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投資146.41億元,紡織業129.74億元,木材加工業123.82億元,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153.35億元,醫藥制造業104.81億元,分別增長22.8%、29.3%、45.7%、40.3%和56.1%。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良好。全年新開工項目3252個,比上年增加791個;完成投資3200.49億元,同比增長28.9%,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25個,較上年增加86個,完成投資1245.91億元,增長19.0%。軌道交通、三環北路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實施,鄭徐客專、駱馬湖第二水源地等項目開工建設,黃河故道綜合開發、空軍機場遷建等項目進展順利。徐工重型汽車、考伯斯煤焦油一體化、必康新醫藥等一批重大制造業項目建成投產,蘇寧商務廣場等服務業重大項目實現主體竣工。

  房地產市場緩中趨穩。房地產投資增速減緩,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470.22億元,比上年增長0.3%,增速同比回落22.9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開發投資338.80億元,增長6.9%;商業營業用房投資76.22億元,下降19.2%;辦公樓投資27.44億元,下降10.4%。建設規模穩步增長,全年房屋施工面積3816.70萬平方米,增長13.2%;新開工面積1073.66萬平方米,與上年持平;竣工面積671.77萬平方米,增長32.1%。商品房銷售增速平穩,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790.51萬平方米,增長7.1%,其中住宅684.83萬平方米,增長5.3%;商品房銷售額431.29億元,增長12.4%,其中住宅342.57億元,增長8.8%。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總體平穩。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58.45億元,比上年增長12.4%。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953.13億元,增長12.1%;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405.32億元,增長13.6%。按消費形態分,批發業實現零售額378.36億元,增長12.9%;零售業零售額1788.14億元,增長12.4%;住宿業38.71億元,增長9.5%;餐飲業153.24億元,增長11.1%。全年限額以上單位實現零售額1672.12億元,增長13.5%。按商品類別分,限額以上單位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212.41億元,增長24.4%;服裝鞋帽類145.40億元,增長15.0%;化妝品類25.51億元,增長20.7%;日用品類71.09億元,增長20.9%汽車零件貿易商;建筑及裝潢材料類175.49億元,增長2VW零件2.5%;汽車類351.92億元,增長5.4%;石油及制品類73.93億元,下降2.3%。

  六、開放型經濟

  外貿進出口同比下降。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54.1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9.6%。其中,出口總額43.89億美元,下降6.1%;進口總額10.23億美元,下降22.0%。分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額36.20億美元,同比下降7.2%;加工貿易出口額7.57億美元,下降1.7%。出口結構有所優化,機電產品出口額19.16億美元,下降3.2%,光伏產品1.05億美元,增長7倍,占出口總額比重分別提高1.4和49.4個百分點。分出口市場看,向歐盟出口4.汽車空氣芯80億美元,下降27.3%;對美國出口5.06億美元,下降14.2%;對臺北汽車材料拉丁美洲出口3.55億美元,下降27.6%;對日本出口2.02億美元,下降8.2%;對非洲出口4.43億美元,增長30.3%。

  對外經濟合作發展良好。利用外資出現下降,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09個,較上年減少80個;新批協議外資15.89億美元,同比下降47.4%;新批及凈增資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26個,較上年增加2個;實際到賬外資14.28億美元,下降13.9%。對外投資增勢良好,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31個,較上年增加9個;中方協議外資7.35億美元,增長196.0%。

  開發區外向型經濟回落。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實現進出口總額46.14億美元,同比下降7.4%,其中,出口總額37.25億美元,下降3.4%,分別占全市總量的85.2%和84.9%,較上年分別提高1.9和2.4個百分點。實際到帳外資7.59億美元,下降41.4%,占全市比重同比回落25個百分點。

  七、交通運輸、郵政電信和旅游業

  交通運輸業基本平穩。全市年末公路里程16511.汽車材料報價73公里,本年新增84.15公里,較上年增長0.5%。其中,高速公路458.57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貨運量16909萬噸、水路貨運量5656萬噸,合計增長2.7%;分別完成公路、水路貨物周轉量427.91億噸公里和194.46億噸公里,分別增長5.5%和14.7%;完成公路旅客運輸量13347萬人次,公路旅客周轉量79.66億人公里,分別下降11.4%和1.6%。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9030.26萬噸,下降1.9%;集裝箱吞吐量2160標準箱,下降60.5%。年末輸油管道6616公里,增長0.6%;管道貨物運輸量12881萬噸,下降1.4%;管道貨物周轉量623.25億噸公里,

  增長1.2%。觀音機場全年航空旅客運輸量131.85萬人次,增長4.0%;航空貨物運輸量7039.40萬噸,增長11.0%。年末鐵路營業里程348.78公里,鐵路正線延展長度672.39公里,全年完成鐵路客運量4336.82萬人,貨運量3639萬噸。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85.15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2.6%,本年凈增9.55萬輛;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76.30萬輛,增長14.8%,凈增9.84萬輛,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46.26萬輛,

  增長19.4%,凈增7.52萬輛。

  郵政電信快速發展。全年郵政電信業務總量98.89億元,比上年增長19.3%。分業務類型看,郵政行業業務總量24.09億元,增長61.9%;電信業務總量74.80億元,增長9.9%。郵政電信業務收入74.97億元,增長4.7%,其中,郵政行業業務收入17.33億元,增長42.4%;電信業務收入57.64億元,下降3.0%。年末固定電話123.22萬戶,比上年末減少12.07萬戶;移動電話用戶901.28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83.68萬戶;電話普及率達118.2部/百人。長途光纜線路總長度1340公里;年末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90.75萬戶,新增35.99萬戶。

  旅游業較快增長。全年接待境內外游客4008.6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3%;實現旅游總收入491.87億元,增長14.3%。接待入境過夜旅游者3.38萬人次,增長14.6%。其中,外國人2.48萬人次,增長11.8%;港澳臺同胞0.89萬人次,增長22.9%。旅游外匯收入3861.44萬美元,增長29.8%。接待國內游客4005.31萬人次,增長12.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85.99億元,增長14.8%。

  八、財政、金融、證券、保險業

  財稅實力穩步增強。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68億元,比上年增長12.4%;上劃中央四稅282.25億元,增長8.4%;基金預算收入327.88億元,比上年下降33.3%。

  

2010-2015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情況

  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優化。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52.42億元,比上年增長13.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教育支出148.07億元,增長11.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7.51億元,增長2.3%;醫療衛生支出58.62億元,增長10.6%;節能環保支出20.81億元,增長46.0%;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07.21億元,增長19.9%;農林水事務支出130.95億元,增長19.6%。

  金融信貸規模穩步擴大。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4747.01億元藍寶堅尼零件,比年初增加450.9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0.5%。其中,住戶存款2780.60億元,比年初增加315.56億元,同比多增4.70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1163.22億元,比年初增加63.95億元,同比多增12.32億元。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3069.90億元,比年初增加345.1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7%。其中,中長期貸款1382.4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8.9%;短期貸款1446.5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5%。

  證券交易市場穩定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證券公司2家,證券營業部22家;期貨BMW零件經紀公司6家,期貨營業部6家。全年證券市場交易額17978.61億元,其中,證券經營機構股票交易額16Skoda零件197.18億元,增長193.0%;期貨經營機構代理交易額1781.44億元。年末全市境內上市公司10家,上市公司通過首發、配股、增發、可轉債、公司債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募集資金357.84億元,比上年增長7.5%。上市公司總股本271.4億股,市價總值1002.86億元。

  保險事業健康發展。全年實現保費收入

  132.75億元,比上年增長31.4%。其中,財產險收入40.63億元,增長13.2%;壽險收入87.23水箱精億元,增長42.5%;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收入4.89億元,增長23.3%。全年賠付額23.73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其中,財產險賠付19.92億元,增長2.4%;壽險賠付1.85億元,增長20.4%;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賠付1.96億元,增長24.1%。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全年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總投入5.93億元,較上年增長43.6%。全年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累計達157家;新增4家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其中國家級2家,年末科技企業孵化器達36家,其中國家級7家,省級22家,在孵企業達1500家以上。全市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4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253家。

  科技創新成績明顯。全年專利申請受理量12481件,專利申請授權量8599件福斯零件;發明專利授權量1304件,比上年增長92.9%,發明專利擁有量3259件,比上年增長55.4%。全市獲省級以上科技獎勵17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德系車材料步獎5項。全市獲國家、省級科技計劃立項支持493項,到位扶持資金達2.3億元。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4%,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

  質量檢驗能力顯著增強。全市共有產品質量檢驗機構138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3個、國家級公證檢驗實驗室3個、省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5個;全年監督抽查產品116種1065批次,比上年增長78.0%。完成強制性產品認證的企業225家,較上年增長32.0%。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8個,其中省級計量中心1個,強制檢定計量器具220.69萬臺件。全年制定、修訂地方標準4項,較上年增加1項。

  教育事業協調發展。全市共有普通高校9所,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5.10萬人,在校生16.78萬人,畢業生5.02萬人。研究生教育招汽車冷氣芯生0.38萬人,在校生1.14萬人,畢業生0.33萬人。普通高中招生3.90萬人,在校生12.76萬人,畢業生5.09萬人。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全市共有幼兒園841所,在園幼兒39.91萬人;小學924所,在校學生84.10萬人;初中242所,在校學生22.0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7.9%,小學、初中在校生鞏固率均達到100%。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穩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9個、文化館9個、博物館21個、美術館1個,共有公共圖書館8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316.28萬冊、電子圖書藏量594.78萬冊。共有電影放映單位28家、廣播電臺8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汽車零件報價10座、電視臺8座、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有線電視用戶264.79萬戶,較上年下降2.4%,有線電視入戶率95.3%。全年報紙出版1.03億份,期刊雜志出版25.69萬冊,圖書出版7016.31萬冊。

  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4601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83個,三級醫院達到16家,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3個,婦幼保健機構12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4.79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4.46萬張,每千人擁有病床數5.56張,較上年增長4.3%。共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5.17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2.02萬人,注冊護士2.14萬人。衛生防疫防治機構衛生技術人員465人,婦幼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891人。完成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檔升級,城鄉基本衛生服務網絡更加健全,鄉鎮衛生院159個,床位9998張,衛生技術人員1.08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 Posted in 未分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