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2月4日電(記者宗巍、薛欽峰、唐銘澤)春節前,記者來到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楊泡滿族鄉的東阿拉村。一下車,就看到一群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村委會大院里忙活著。
2024年,吉林省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衛國戍邊”項目,來自全國20余個省份的1000余名大學瑜伽場地畢業生,作為志愿者來到吉林省東部的邊境村,助力興邊富民,貢獻青春力量。
10月下旬,志愿者張馨丹(中)和盧志軍(左)入戶走訪。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來之前有些擔憂,對這邊比較陌生。”來自河南的志愿者張麗笑說,她聽說冬天格外冷,還要上室外旱廁,已經做足了吃苦準備。
東阿拉村距離邊境線僅5公里,過去曾是貧困村。近年來,隨著當地持續推進興邊富民工作,東阿拉村的發展駛入快車道,鄉村面貌大變樣。
去年8月,當9個年輕人來到東阿拉村時,眼前的一切讓他們感到驚訝。宿舍里,抽水馬桶、洗衣機、空氣能制暖設備,一應俱全;村子里,道路寬敞,路燈明亮時租空間,5G網絡覆蓋全村。
這群年輕人開始發揮自身特長,結合村里正在發展土特產的實際,探索起電商直播。
大家拍視頻、剪輯制作、直播賣貨……一點點把“東阿拉村,老吳”和“小張老師的駐村日記”2個短視頻賬號做得風生水起。他們分工協作,幫村民銷售大米、榛子等農產品,粉絲量一點點增加,銷量逐漸提高。
志愿者和駐村干部討論電商直播工作。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新年元旦前,這些年輕人牽頭策劃組織了全村晚會,和村民一起排練節目,大家熱熱鬧鬧,擠滿了文化活動室。前不久,村里還舉辦了首屆棋牌大賽,“象棋比賽爺爺們贏了,五子棋比賽我們贏了。”張麗笑說。
朝夕相處間,年輕人和村民打成一片。多年不擺弄樂器的金大爺專門找到孩子們幫忙,第一次上網買了一件心儀的樂器,重拾年輕時的愛好,他說以后要和孩子們一起唱歌;安大娘經常把家里腌制的咸見證菜送到孩子們的宿舍門口;有不少在城里讀書的小學生周末回村,幾個年輕人就主動當起輔導老師……
走在東阿拉村,除了9名大學生志愿者,能碰到的年輕人還有很多。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興邊富民促進局局長邵俊杰介紹,隨著人才下沉興邊等系列措施實施,一批年輕力量來到邊境村,當地還針對性出臺若干扶持措施,吸引集聚年輕人扎根邊疆。
志愿者宋怡然(右)在宿舍輔導村里學生功課。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來到邊境村,了解基層,這群年輕人感覺要補的課還有很多。每到晚上,他們也沒有閑著,成立學習小組,還經常參加吉林省統一為他們舉辦的“干而論道”青年夜校。
“從牽頭電商直播到組織村里文化活動,這股‘青春力量’讓俺們村更有活力了,很多事都放手讓他們去大展拳腳。”東阿拉村村黨支部書記吳宏說。
“九宮格村里信任我們,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電商直播‘主理人’干好。”宋怡然說。春節私密空間后,這群返崗的年輕人計劃把村里的直播賬號經營得更好,幫村民銷售更多農產品,壯個人空間大村里的農特產業。